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单位、部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眉山绿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月5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
眉山绿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四川农业创新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6〕174号)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眉山绿色农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全市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管理方式转变。到2020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提高1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定等安全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0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产品有效供给。
1.泡菜产业。以“中国泡菜城”为龙头,建设泡菜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新产品研发,做响企业品牌,强化泡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东坡泡菜”进超市、进学校、进企业、进宾馆、进军营、进工厂、进机场、进寺庙等活动,坚持办好中国泡菜博览会,不断增强泡菜产业的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泡菜原料基地达到47万亩,泡菜加工量达到225万吨,产值达到22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商务局、东坡区政府、“中国泡菜城”管委会)
2.柑桔产业。突出晚熟和杂柑品种,建设东坡—丹棱、彭山—仁寿、青神—东坡、仁寿东部4条跨区域柑桔产业带,抓好基础建设、品种改良、技术推广、采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打造全国杂柑生产优势区、东坡味道优势产品、农民增收第一产业。到2020年,全市柑桔面积达到100万亩,柑桔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杂柑面积达到6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3.蔬菜产业。以岷江沿线区域为重点发展鲜销蔬菜,建设城乡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广 “菜—稻—菜”和“麦—玉—菜”等粮经复合模式,发展加工型蔬菜,满足泡菜生产原料需求。到2020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19万亩,产量达到308万吨。(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4.优质粮食产业。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为重点,着力打造全市优质水稻、青贮饲用玉米示范功能区。在通济堰灌区、黑龙滩灌区、青衣江灌区等生态较好地区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低山丘陵区加快发展青贮饲用玉米基地。加大推广粮食新品种、保优栽培技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打造特色优质稻米品牌。到2020年,全市优质水稻面积达到145万亩、青贮饲用玉米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粮食局)
5.畜牧产业。以设施型、生态型、风味型、观光型、效益型“五型”畜牧业为抓手,科学布局产业,优化养殖结构,完善良繁体系,提升质量安全,做响区域品牌,稳定生猪、奶牛和家禽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牲畜,积极发展鹌鹑、蜂等特殊产业,切实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到2020年,全市奶牛存栏6.5万头,年出栏生猪340万头、家禽3600万只、肉兔2450万只、肉羊73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6.5万吨、17万吨,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建成10个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园区、100个生态示范牧场。(责任单位:市畜牧局)
6.茶产业。突出洪雅县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加快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茶叶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行业整合,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有机茶认证,创建知名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推介活动,提升眉山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0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7.水产业。以建设四川优质商品鱼供应基地、中国西部名优水产种苗生产基地为重点,实施老旧池塘及鱼苗产孵设施改造,加大推广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库生态放牧式增养殖、粮经复合稻田生态养殖、种苗工厂化培育、精养鱼塘生态工程化调控和数字化管理,积极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渔业、水产品流通和精深加工业,建立健全水产特色农业保险扶持机制。到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4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二)加快发展“东坡味道”千亿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1.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泡菜、粮油、水果、畜产品、调味品、茶叶、乳制品、糖果糕点、酒类、饮料、森林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品牌影响。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农产品储存、运输提供高效、快速、优质服务。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业链横向、纵向延伸,形成种养殖、研发、生产、销售、展览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实施优质泡菜、洪雅藤椒、竹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局、市畜牧局)
2.发展多种产业业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休闲农业景区,打造一批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风情小镇,发展一批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专业村,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花海、桂花湖、文宫“西南第一村”、幸福古村等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突出打造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金三角”、岷江乡村旅游带,鼓励发展民宿旅游和休闲农庄、养生山庄等特色业态经营点。(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
3.打造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抓好“两城三园七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洪雅生态食品园区、仁寿富加工业园区、青神钟家山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合理布局彭山、丹棱食品产业集中区。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积极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集中,对服务现代农业的加工企业提供强有力用地保障。(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
(三)加快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
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制种育苗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东坡区、彭山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仁寿县良种展示示范场,区域性水果和茶叶良繁中心,蔬菜集约化育苗场,畜禽纯种场、扩繁场、商品场,水产核心育种场。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深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新建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0个、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彭山区、仁寿县开展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推动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2.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提升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和农机作业能力、农田排灌能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0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
3.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主要农作物机播、机收、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推广应用,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提高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蔬菜、水果、茶叶智能温室、采摘机械及采后保鲜、储运、加工成套设备及畜禽养殖成套设备的推广应用。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科技局)
4.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东坡味道互联网+”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信息平台,支持农业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等技术攻关和农村民生、农村居家养老、农业产业化等信息化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推广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
5.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品牌建设,打造“东坡味道”区域品牌和东坡泡菜、眉山奶业、青神竹编、仁寿枇杷、彭山葡萄、洪雅有机茶、丹棱不知火等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保护,推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落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高水平举办农产品会节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东坡味道”全国行、“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国际国内展示展销活动,鼓励相关企业在直辖市、省会、5A级景区设立“东坡味道”实体店、专卖店,支持农民合作社与商场、超市、学校、企业、机关食堂对接,扩大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对外贸易。(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旅游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
(四)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1.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以县级为中枢、乡级为平台、村为网点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土地流转监测体系,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工商资本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流转备案制度,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妥善化解流转纠纷。区县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形成“乡村调解、区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
2.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深入推进彭山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抵押登记、交易流转、抵押物处置、风险防控等体系和机制,优化金融产品设计,提高“两权”融资实效。丰富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水产、畜牧等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护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责任单位:人行眉山市中心支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
3.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牧场、林场)、示范龙头企业等示范创建活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独立申报和自主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支持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大力推广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广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订单生产等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入股新型经营主体,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工商局)
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落实财政、税费、信贷等支持措施,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从事大田托管、集中育秧、农机作业、烘干储藏、统防统治、农资配送、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范围,加快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局)
(五)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生态保护与治理。
1.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规范使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投入品。有效实施生产档案记录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和品牌建设创建奖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药兽药使用等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质监局、市财政局)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推进畜禽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科学划定畜牧禁养区、适养区,积极实施绿色养殖工程,开展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园区和畜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建立污染场地清单数据库和风险管控名录,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试点、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推进各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水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国土资源局)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创建。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农药、兽药治理行动,推行高毒农药专柜销售、实名购买,严格执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管理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风险预警、产地准出制度,建立统一权威的追溯管理系统。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完善检打联动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实行名录管理,推行“黑名单”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和案件曝光力度,鼓励诚信守法,惩戒违规失信。(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商务局)
4.严格农业环境执法监管。开展养殖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养殖污染防治设施与养殖场建设“三同时”制度。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情况,强化监测指标分析和监测数据信息公开。健全环境执法体系,充实执法队伍,统一执法标识,增强执法能力。针对畜禽养殖污染企业,积极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畜牧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要素保障。各区县、市级各部门要创新举措,用好用活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政策。设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和奖励扶持资金,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财政、金融、担保和保险协同推进机制,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鼓励各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
(三)搞好部门协作。农业部门要强化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组织指导,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科技、国土资源、商务、质监等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项措施落实。